8月15日,2023年全國生態日山東主場活動在蒙陰舉辦。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馬福義在發布自然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時說,山東堅持規劃引領、系統治理,聚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推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
堅持規劃引領,嚴格管控生態空間。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將全省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生態敏感脆弱區域劃入保護范圍,制定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實現一條紅線管生態,全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100萬畝,占全省國土空間面積10.3%。強化規劃引領,以全省“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和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編制實施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以及黃河三角洲、東平湖、南四湖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規劃,作為生態建設和保護修復的重要依據。強化用途管控,嚴格依法管控用地、用林、用海、用島,新擴建的化工園區和“三高”工業項目遠離黃河岸線1公里以上。統籌林地耕地保護,穩妥推進耕地不合理流出問題整改恢復,切實加強林地保護,守牢各類資源邊界。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系統實施生態修復,在泰山、沂蒙山、南四湖以及黃河三角洲等重點區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項目210多個,項目區范圍2.6萬平方公里,治理修復面積600多萬畝。加快推進廢棄礦山治理,治理修復廢棄、關停礦山6000余座,治理面積105萬畝。 扎實推進科學綠化,省政府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山東省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生態屏障、生態廊道、城鄉綠化”的功能定位、科學布局和主要任務,提出了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建設森林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在全國率先完成國土三調成果與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融合,造林綠化成果全部落地上圖,實現了“依數管地”向“依圖管地”的重要轉變。 持續開展濕地修復,建成國際重要濕地2處、國家重要濕地1處,國家和省級濕地保護區8處, 建成國家濕地公園66處、省級濕地公園134處。強化濱海生態修復,開展互花米草治理三年專項行動,治理區域超過14萬畝,修復濱海濕地8萬畝。從今年開始,實施新一輪三年攻堅行動。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快創建國家公園,黃河口、長島國家公園納入全國國家公園總體布局方案,黃河口國家公園進入報批設立階段,長島國家公園進入創建階段。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省有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528處,整合優化為355處,為依法保護和規范管理創造條件。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地、棲息地修復、瀕危物種野外“回歸”等多種方式,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和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建立國家和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43處,收集各類林草種質資源4.56萬份,數量占全國1/4。
加強監測監管,守住生態資源安全底線。強化監測預警,建設空天地一體化自然資源監測監管系統,搭建林長制、田長制、自然保護地監測等20個應用場景,注冊用戶達到 19.3萬人,在全國率先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覆蓋監測。強化監督管理,研發“魯地云”小程序,搭載“隨手拍”功能,鼓勵社會公眾發現舉報各類違法行為。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開展年度成效評估,實行 分級分類管理。開展年度森林督查,及時發現問題,推動問題整改。加大執法力度,組織開展“綠盾”“清風”“利劍”等執法專項行動,推動存量案件限期清零、新發案件動態清零。2018年以來全省涉林 案件查處率保持在95%以上。
創新完善長效機制,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大力發展林業產業,著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林木種苗等特色優勢產業。2022年,全省林業產值達到 6218億元,位居全國前列。今年1-6月,全省林業產業產值2657.4億元,同比增長11.1%。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支持東營市、鄒城市列入全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模式。創新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制定森林生態補償、政策性森林保險、林權抵押貸款等激勵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促進生態保護修復。推深做實林長制,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林長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措施清單。在全國率先開展林長 制工作績效評價,省市縣三級建立“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依托林長制實現“林長治”。(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